欢迎访问本站!
好店入驻
微信扫一扫打开
入驻好店
发布信息
微信扫一扫打开
发布信息
宝应头条  >  宝应文学  >  重走宝应大运河,寻访“邗沟十三变”
重走宝应大运河,寻访“邗沟十三变”
2022年11月20日 04:49   浏览:1705   来源:泽文梦笔

泽文梦笔第1228


 
 为深化宝应运河文化研究,探访宝应运河十三变线路,感悟运河今昔变化,11月15日,宝应县政协文史委组织大运河专题组全体文史委员,“重走宝应大运河,寻访“邗沟十三变”。县政协对这次研究活动十分重视,县政协副主席朱葆荣莅临指导,原政协文史委主任、大运河专题组组长赵进、县政协文史委主任朱雪梅、副主任何洪等领导对活动进行了精心策划,特邀了宝应摄影家协主席薛水利和摄影师吴海波。本次活动安排沿着大运河流经宝应的全程,由南向北,全程走遍。在几个重点地点走访,在点上进行交流探讨,这次活动钩深极奥。

上午8:30分,大运河专题组的文史委员从县委党校乘车出发,前往刘堡闸(宏济河闸)行程12公里,途经船闸(清水湖):明清运河。

一路上蓝天白云为衬,风和日丽,虽是十一月的初冬,却似小阳春,虽然不是姹紫嫣红,却是景色胜春潮。 

驻足在刘堡闸,文旅集团讲解员介绍:经考古调查和结合文献资料研究证明,刘堡闸系明代运河水利设施过程工程的一处重要遗存。

刘堡减水闸始建于明万历十二年(1584),后经过多次修缮,清乾隆年间逐渐淤塞废弃,现为遗址状态,为青石砌筑,堤坝、闸墙、堤坝以及西侧摆手基本保存完好,可清晰地看到木桩基础、堤闸石工以及水闸设计与两侧水位的关系。

水闸东西长14.24米,南北净宽3.44米,涉及面积1244平方米。在考古发掘中,考古人员发现了大量的条石,大砖和木桩及用条石和大砖垒砌的石墙。现存大量明代石堤及石闸等水利工程的遗存。其中,减水闸摆手偏向西北,主体部分由石工构成。

整座石闸下方由地钉顶托,地钉呈排桩形式,排列紧密,木质依然有韧性。石闸顶部有部分砖工,对水闸起整合作用。石工与砖工均以石灰和糯米浆黏合而成。水闸设计合理,整体保存良好,闸槽清晰可见。正是有了这些弥足珍贵的实物资料,专家认为,刘堡减水闸反映了明代大运河相关水利设施已逐步完备,水利工程技术已达较高水平。是研究明代水运史、运河水利工程史以及水闸构造工艺、明代堤防结构等重要实物依据,具有较高的科学、艺术、历史研究价值。

2014年6月22日,中国大运河在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宝应县刘堡减水闸等列入其中。

活动的第二站,去往大汕子隔堤,行程21公里,这里是邗沟西道(汉末魏晋南北朝运河)。据文史委员马俊慧介绍:大汕子隔堤是淮河入江水道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将高邮湖和宝应湖隔开,使淮河水与宝应擦肩而过,是宝应湖地区的防汛屏障,使宝应湖成为内湖,不再受洪水的侵袭,实现了洪涝分治。

大汕子隔堤自金湖县德兴圩的张鼓墩至宝应县南运西闸,全长12.1公里。境内自宝应湖退水闸西侧77米处向东至南运西闸,长约4公里。据相关部门负责人介绍,该工程总投资30.34亿元。站在大汕子隔堤上,水天一色的湖面,湖光霭霭,微风拨清波,暖阳点白浪,让人陶醉。

宝应大河子,邗沟东道(春秋秦汉、隋开皇邗沟)。

活动的第三站,去射阳湖镇廖徐村,行程56公里,途经广洋湖镇南湖村(广洋湖)。我们在宝应大河停留片刻,据江苏省洼地治理工程宝应大河施工项目部负责人介绍,这里是邗沟东道(春秋秦汉、隋开皇邗沟)。

活动的第四站,参观射阳湖古码头(驻马街)、射阳湖蒋堡桥(古邗沟)。据史料记载:“秋,吴城邗,沟通江淮,2500年来,邗沟是大运河的前身及开端。可以说,因为古邗沟,运河得以生。作为里下河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射阳湖境内三王河),古邗沟的开凿,也造就了射阳湖的兴起。

射阳湖大运河文化遗产点古邗沟码头遗址处,讲解员对射阳湖古码头作了详细的讲解:春秋末期,吴王夫差利用射阳湖天然湖泊,开凿最古老的邗沟东道。从此,射阳湖成为沟通江淮、连接南北的重要航道。射阳湖镇古邗沟大码头成为千年的漕运码头。

2014年6月22日中国大运河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古邗沟及古码头还作为大运河遗产中的重要遗迹,并得到保护和修复。

射阳古邗沟大码头,扬州晚报报道:“白玉台阶大码头,帆樯聚散古邗沟。南来北往经商路,冬去春回逆旅舟。霸业翻成亡国梦,贩盐堪比射阳侯。两堤消尽纤夫泪,剩有清波万古流。”

关于射阳湖驻马街,史料记载:“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开凿邗沟,率领强大的舰队北上争霸,经过邗沟,进入射阳湖,从此射阳湖成了邗沟故道上的重镇。秦末,天下大乱,群雄蜂起。相传项羽曾驻兵于此,形成了后来的驻马街,成为射阳湖镇上的主街。沿老街北上五六百米,就能到达射阳湖畔。据说湖畔邗沟码头是当时最大,吃水最深,最好的良港。码头一带店铺、作坊林立,来街的船只挤满了码头,走街串巷的商贩从早到晚络译不绝,驻马街渐渐繁盛起来。”

随后来到蒋堡桥,这里是古邗沟驳岸留存一般。探访蒋堡桥这一段河系,有关学者认为古邗沟这个概念是有时代性的。三王河三阳河一线学界基本认为为开皇邗沟运道,而春秋邗沟则只能说在今广洋湖射阳湖一线,那时河湖交错,很难确指从哪条线经过。

活动的第五站,从射阳湖前往西安丰镇太仓村(至渡船口1.3公里,渡船口至固晋2.1公里),邗沟东道(梁湖、故晋口)。这里绿草荡,又名青草湖,是宝应和淮安市楚州区交界处之沼泽地带,绿草荡,为江苏省自然生态保护区,至今仍保留着原始湖荡风光。蒲苇连天,水清鱼肥,野趣横生。给人以回归自然,返朴归真之感,史料显示,古邗沟是从这里入湖进海的。

车桥战役第一渡

活动的第六站,从固晋至黄浦集镇,行程25公里,途径大溪河:刘濞黄浦溪,泾河古渡。泾河古渡相传已有近千年的历史。史料显示:东汉三国便有泾河,东与海边湖荡地区相连,西与邗沟相通,是里下河水上交通要道。从隋唐开始,历史上宋、明、清等朝代在泾河均设有城防、漕运、缉私收税之关卡,故有“泾河关”之称。


大溪河:刘濞黄浦溪

宝应政府为了重现千年古渡的风貌,重修泾河古渡,唤醒沉睡的文化资源。重建项目包括绿化工程、廊榭工程、牌坊工程、驳岸工程、亮化工程、景观广场工程等,栽种了多种绿植,配套了景观亭廊榭、亲水步道、健身等设施,总面积约7500平方米,总投资680万元。

泾河古渡处的御码头,史料记载:清康熙二十八年己巳(1689年)春,清帝玄烨第二次南巡驻跸泾河。当年清康熙帝龙舟及船队的御码头早就故址难觅、停泊踪迹难辨了,但清廷《起居注》中白纸黑字的相关实录,见证以往发生的一切,则在历史中永恒。至今人们仍津津乐道“乔家赐金班”、“御封乔家白”、“康熙驻跸泾河”、“乔莱龙舟献艺”等故事,喃喃絮语那消逝的昔日情景。

在申报大运河为世界历史文化遗产的今天,泾河御码头也应成为大运河风光带上一个值得驻足和注目的景点,让大运河这条线型历史文化遗产增色添彩。 

从黄浦集镇明清运河;黄浦镇有一处蜕龙潭,据马俊慧主任介绍:

邑人刘中柱《宝应名胜纪略》记载:“城北二十里黄浦堰,堰东有潭,其深莫测。明隆庆戊戌(当为戊辰,即二年,1568年),居民先闻潭下隐隐如笛声,盖龙吟也。秋大水,风雨暴作,龙忽决堤而去,遗蜕鳞爪。有司贡之于朝,赐名蜕龙潭。”蜕龙潭所在,近人王宗筠《重建南溪草堂记》云:“一水绕东隅,蜕龙潭来源可溯;群仙降西社,来鹤堂旧址犹存。卜宅之地,是为南溪。”县境北部大溪河,古名黄浦溪、南溪河。乾隆《江南通志》:“黄浦溪,在宝应县北二十里黄浦镇南,西通运河,东入凌溪,又东北入射阳湖。”1969年取直线开挖,西起黄浦镇,向东经崔堡、大兴舍、魏荡南至鹅村东入蔷薇河。由此可知,蜕龙潭在今大溪河西端运河堤下,黄浦堰故址当在西侧运河堤一线。

活动最后一站,探访老城区运河故道,红卫桥(嘉定桥),隋唐运河。

据史料记载:宝应有运河之称的宋泾河上有两座,一座为嘉定桥,一座为广惠桥,就是宝应的运河大桥。这二桥均由唐初大将尉迟恭督建而成。唐代诗人储光羲有诗云:“十里次舟楫,二桥通往来”。这二桥就是指嘉定桥、广惠桥。《通考》中写宋元河道说:“其由南而北者,自高邮樊良湖入宝应境界首,新开清水诸湖穿城入宋泾河,过广惠、嘉定二桥,入白马湖,过黄浦溪入射阳湖,达山阳境”。更加明确了广惠、嘉定二桥就是宝应的运河桥。

刘宝楠是研究宝应大运河的学者,也是早期研究中国大运河的奠基人之一,他的著述《宝应图经》便是新国学——运河学的奠基之作。他研究了宝应大运河千年历史的演变过程,得出了“邗沟十三变运河成”的著名论断。

 “邗沟十三变”,据史料记载春秋时期,吴王夫差为北上伐齐,称霸天下,于公元前486年开凿邗沟,《左传》载:“哀公九年,吴城邗,沟通江淮。”《水经注》云:“自广陵北注樊良湖(又作樊梁湖),旧道东北出至博支、射阳二湖。”樊良湖即今高邮湖,博支湖在今广洋湖南。吴王邗沟称“邗沟东道”,全长170公里。邗沟的贯通使射阳迅速崛起,汉初成为项伯的封邑“射阳国”,后为射阳县。

东汉末年邗沟东道淤塞,航船不通。建安二年至五年(197—200)广陵太守陈登将广陵郡治移射阳,使射阳城更加繁荣扩大。他从樊良湖向北穿渠至宝应津湖,再向北达马濑(白马湖),北经中渎入山阳池至末口(淮安)入淮河。这就是三国时蒋济《三洲论》所说的:“淮湖纡远,水陆异路,山阳不通,陈登穿沟,更凿马濑,百里渡湖。”新开渠称夹耶渠,又称“邗沟西道”。此为邗沟第一变,史称“陈登穿沟”。  

第二变:晋代河道淤塞,东晋永和年间陈敏先疏通扬州向南的通江河道,又筑永和沟贯通樊良湖与津湖。

第三变:因津湖广阔浪大,兴宁年间又于湖之南、北口顺东沿开二十里兴宁渠,航船不再入津湖。

第四变:南北朝时期政局混乱,航道失修,宋谢灵运《西征赋》云:“发津潭而回迈,逗白马以憩舲;贯射阳而望邗沟,济通淮而薄甬城。”津湖达白马湖之间又淤塞不通,航船重新向东绕行射阳湖,白马湖达射阳湖支渠亦名夹耶,后称黄浦溪。

第五变:隋朝统一中国以后,宝应境内统一为安宜县,县城仍在平安。《隋书文帝纪》载:“开皇七年(587)夏四月,于扬州开山阳渎,以通漕运。”这实际上是把春秋邗沟东道向南拉直,河道路线为从扬州茱萸湾向东达江都宜陵,向北经樊川达高邮三垛,再向北入宝应射阳湖,向西北经山阳末口入淮,此河又叫山阳河,后称运河东道。

第六变:隋炀帝杨广则做了一件开天辟地的大事——开凿大运河。以东都洛阳为中心,向东北开永济渠达涿郡(今北京),向东南开通济渠达盱眙,转淮河入邗沟达扬州,又自京口(今镇江)开江南河入余杭(今杭州),这条巨大的“人”字形隋运河全长近5千里。炀帝运河之淮扬段并没有利用文帝的山阳渎,而是重新打通并进一步拉直邗沟西道,史称“大业邗沟”, 在县境内此河既经过了平安,又经过汉白田村(即今天的宝应城)。《通鉴隋纪》载:“炀帝大业元年(605),发淮南丁夫十余万,开邗沟,自山阳至扬子入江,渠广四十步,渠旁皆筑御道,树以柳。”白田得交通之利,迅速发达起来,成为“安宜胜地”。

 

第七变:大业邗沟从宝应穿城而过,唐初开国功臣尉迟恭在河上架起了孝仙、广惠两座大拱桥(后称大新桥和小新桥)。当年桥下可通行漕运大船,桥高如峻岭,大新桥两边台阶各44级,储光羲诗云:“十里次舟楫,二桥通往来”,如双虹卧波,奇景佳绝。但如今只剩下一条不足两米宽的城市河。

五代十国连年兵祸,白马湖向北的中渎又淤塞不通,至北宋邗沟由白马湖向东经黄浦溪达固晋口入射阳湖再北上入淮,宋代邗沟改称运河,高邮的樊良湖改称甓社湖,宝应境内的夹耶渠改称宋泾河,孝仙桥改称嘉定桥。宋《元丰九域志》载:“宋泾河南接清水湖,北入白马湖,统称运河。”

第八变:南宋光宗绍熙五年(1194)黄河在阳武决口,洪水南下,夺淮入海,至清光绪二十五年(1900)黄淮水患连年不绝,史称“纵黄夺淮七百年”。其后淮河下游堵塞,洪水经洪泽湖、白马湖南下,宝应运西成了行洪走廊,产生几个新湖。宋元时期宝应境内的运河变成了一个连一个的湖泊,夹耶渠河道变成了湖道,从南向北依次为津湖、新开湖、氾光湖、清水湖、白马湖,中间三个湖都是新生湖泊。为保河东粮田,南宋于淮扬间加固东堤360里。

京杭大运河在宝应境内元代河道与宋相同,《通考》载:“宋元河道其由南向北者,自高邮樊良湖入宝应境界首、新开、氾光、清水诸湖,穿城入宋泾河,过广惠、嘉定二桥,入白马湖,过黄浦溪入射阳湖达山阳境。”元代将津湖改称界首湖。至明朝黄淮水患日益加剧,明初河道由白马湖入清水、氾光诸湖,不再穿城经宋泾河。

 第九变:洪武九年(1376)朝廷采用宝应老人柏丛桂建议,发淮扬丁夫五万,筑高宝湖堤六十余里以捍风浪。洪武二十八年(1393)又从柏丛桂言,自怀楼至界首湖外筑堤开越河40里,运道不再经新开湖。

第十变:明永乐十三年至宣德七年,平江伯陈瑄筑氾光、宝应、白马湖长堤以度牵道(这里首次将白马湖的南片称为宝应湖)。弘治三年(1490)刑部侍郎白昂于高邮北杭家嘴至张家沟开40里康济河。万历十三年(1585)从总漕都御史李世达建议,开宝应越河。又从宝应南门外向南开18公里越河直达氾水新镇(老镇氾水在运西,已沉氾光湖底),次年河成,万历皇帝赐名“宏济河”,运道不再经氾光湖。

十一变:万历十七年(1589)河臣潘季驯以原湖堤为东堤,从宝应至黄浦又筑西堤20里截湖为河,北接通济河,运道不再经白马湖。

十二变:万历二十六年(1598)从刘东星议开界首月河十余里,运道不再经界首湖,至此,南至界首,北至黄浦,宝应八十里运河完全与湖分开。

十三变:万历四十一年(1613)又于宏济河东开北月河130丈,南月河150丈,以杀河怒平水溜,行船始能确保安全。

举世闻名的京杭大运河是宝应的母亲河。大运河的诞生(吴王夫差筑邗沟),要早于宝应建县(宝应始名平安)有335年。大运河孕育了宝应的文化。大运河宝应段的演变历史记载着宝应文化特别是古文化的最辉煌的篇章。

特别提示:

本公众号作品部分文字、图片来自网络,旨在传播艺术

作品中加引号文字是引用的读书笔记及相关阅读摘录

作品中的文字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本平台转载、网摘、分享并不对该内容负责

作品中涉及人和事纯属虚构,请勿对号入座

作品如有雷或侵权,请原创作者联系我,我会立即删除

 

免责声明

本微信公众号对所有原创、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发布的文章、图片等版权归作者享有。部分转载作品、图片如有作者来源标记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原创作者友情提醒并联系我删除。另文中部分资料、句段、图片来自史料记载、相关阅读和网络,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为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未能及时与原创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烦请联系告知,我会立即处理,谢谢! 




头条号
泽文梦笔
介绍
范敬贵:笔名:泽文,大学学历,经济师,高级营销师,中共党员,现任宝应县作家协会执行主席、宝应微型小说学会主席、书僮文化党支部书记、《宝应作家》编审、《宝应作家之窗》主编、泽文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 系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微型小说学会会员、中国寓言文学研究会闪小说专业委员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
推荐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