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本站!
好店入驻
微信扫一扫打开
入驻好店
发布信息
微信扫一扫打开
发布信息
宝应头条  >  宝应文学  >  抹不去的乡愁
抹不去的乡愁
2022年10月23日 04:31   浏览:78   来源:泽文梦笔

点击上方“蓝字”即可关注本平台

 

 泽文梦笔第1037

  

 

对故土的眷恋是永恒的情感,唐代诗人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是乡愁最经典的描述。


品味宝应的多彩民俗,真的有很多感叹。宝应不愧是令人向往的“风水好宝地“!唐上元三年(762),安宜境内获八宝献瑞,遂改年号为宝应元年,县名安宜改为宝应。



古老的大运河贯穿宝应南北,舟楫来往,人烟稠密,曾是历史上著名的繁华昌盛之地,我在大运河边长大。宝应是依偎在大运河旁的一颗明珠。这里水韵源远流长、水景风光绮丽、文化底蕴深厚,风俗民情独特。


宋泾河遗址位于宝应老城区,南起跃龙关,北到泰山路,河宽3至4米,全长约5400米,公元200年(汉建安五年),广陵太守陈登凿夹耶渠。唐初安宜县治迁至白田,(宝应)夹耶渠贯入城中,宋代改名宋泾河。由唐迄元,宋泾河河面宽阔,曾为漕运要道,是大运河宝应城段。唐朝开国功臣尉迟恭在河上建有孝仙(大新桥),广惠(小新桥)二桥。明初,运河改道城西,宋泾河即为城市河。



千百年来,宋泾河一直是宝应居民的生命之河,尽管她已狭窄得不能泛舟荡桨,但仍保持住这座千年古城的灵气精魂。


宋泾河盘绕着的老街古巷还有桥,收藏着岁月的痕迹,收藏着生活中的故事,也收藏着很多扑朔迷离的传说。



古城有北门外大街、北大街、中大街、南大街、县前大街、学前大街、迎秀大街、南北大街、东西大街、东门大街、城隍大街、东岳庙街、痘神庙街、鱼头街、大石头街、西街。



曲径通幽的堂子巷、姜家巷、东三元巷、西三元巷、朱家巷、李府巷、官巷、发财巷、古董巷、蔡家巷、不见天井巷、乔家巷、东槐树巷、西槐树巷、核桃树巷、一人巷、一寸巷、铁桥口、牌楼口、磨子口、井巷口、鱼市口、罗巷口。


街巷之间的行人出入通道、店铺商号对面相望,古巷门堂有别、楹联各异的人家宅院、墙体相连、互为依托。众多的名胜古迹星罗棋布,名人故居散落其间。



不同神韵的张仙庙桥,五条街南,跨市河。清建石板桥,南北向,桥长4.5米,宽2.7米,栏杆为石板制作,两头用石柱卯榫而合,栏杆高0.45米,石柱高0.75米,四根石柱内侧刻“张仙庙”“送子桥”“甲寅壬五月”“邑人重建”字样,此桥为县城五条街的通衢要道。


镇龙桥,学宫东,跨学河,朱家巷南,与贾家巷相连。砖拱桥。


嘉定桥,叶挺西路,东西向,跨市河(宋泾河),又名大新桥。唐初由大将尉迟恭始建,旧名孝仙桥,宋时改名嘉定桥,明崇祯三年被洪水冲毁后重建。桥面原长约20多米,高4米,宽近8米,原为三拱桥,1949年后改为水泥平板桥。



广惠桥,位于安宜镇南大街西侧,跨市河(宋泾河),又名小新桥,唐代由大将尉迟恭始建,明代重修,为东西向,桥面成弧形,下为砖拱半圆形,净跨4.2米,石栏杆,桥长12米,宽6.65米。文革后在原址修建。



迎秀桥,亦称状元桥、玉带桥。在学宫泮池南,跨玉带河(学河),原砖砌。道光五年,邑人徐攀桂易为石拱桥。“文革中”改为水泥平板桥。



多智桥,在县学宫西,俗称为多子桥,原为砖拱。


爱莲桥,学宫西,桥下流水通爱莲池。因爱莲池早已淤塞填平,盖起房屋,今仅存水泥板桥一座,西通爱莲巷,与大运河东堤相接。


小桥,又名通济桥,旧名赵公桥,始建于宋代宋泾河开凿之时,桥在鱼市口的德和商店东侧。


忠佑桥,(城隍庙桥)位于城隍庙街,明嘉靖四年(1799年)修建,知县闻人诠撰碑记,南北向,砖拱桥,跨城市河,长12米,宽6米,砖拱净跨为4.3米,高2米。



笏板桥,学宫对面,迎秀桥南,石板桥,桥板形如笏板,南北跨市河。用笏板来命名此桥的说法很多。有人说,笏板桥原是一座木桥,俗称“豁板桥”,可能有文人雅士觉得太俗,因桥太小,联想到参见皇帝时的笏板,读音又相近,因此改名为笏板桥。还有一说,说是以前宝应出的秀才和举人很少,更不谈状元了,改名以后,出了很多秀才。也有人说,这是宝应的状元广洋湖镇的王式丹改的,自此以后宝应走出了不少举人、官宦。


李府桥,在李府巷,跨宋泾河,砖拱桥,往东通往李府巷。


仓桥,仓桥与老西门相接,清顺治二年建。原为砖拱桥,现为水泥平板桥。



玉带桥,县府西侧,跨市河。清顺治二年建。传说乾隆皇帝下江南时途经宝应,过桥时将玉带遗落水中,因土地爷拾得奉还,赐名玉带桥。



水门桥,又名枕流桥,位于县府东北角,北水关(池闸)注水由东向南折弯处。原为小砖桥,现为水泥平板桥。


铁桥,明代人郑牧,字汝谦,号文章,为人读书探精,作事借矩,轻财好施。一日过北郊厉坛东,河水漫道,过往极艰。故遂捐二万余金修桥,县令议起夫役,故辞道“不用劳役百姓”,于是出钱募出,桥成,名曰铁桥。



通海桥,旧名遗爱桥,又名广运桥,北门外铁桥西,北门外大街东。明万历四十三年重建。


宝应的老街古巷,不同神韵的桥,留下了千古佳话和独特的民俗风情。



拥有2000多年历史的古城的宝应,厚重的历史积淀让人不停地寻觅历史留给这座古城的岁月印记。这座宝应人世代休生养息的千年古城,如今依然坚挺的保留着千年模样,历史留下的一些文物古迹和建筑奇观,已经成为古城最重要的标识,也是所有游人必看的景观。



宝应人旧时男婚女嫁,主要有托媒、提亲、访亲、相亲、定亲、送日子、办嫁妆、暖房、正日、回门、做朝、双带等程序和礼节。


婚姻一般都随父母之命,媒妁访亲。访亲前要找人“合婚”,“合婚”没有问题就择吉日,吉日择好后“下聘”即“定亲”或“压帖”。“下聘”后,男家请媒人将衣料、首饰、礼金送给女家,“送日子”。女方接受彩礼,定成婚吉日。婚期择定,临近嫁期,姑、舅、姨、表等亲属将分别带姑娘吃“让嫁”饭,并赠送礼品、衣物等,叫“添箱”。

 


结婚前一天,女方“送嫁妆”,男方迎嫁妆。晚间宴请宾客,办“暖房”酒,当夜有一童男陪新郎住宿,“压床”。“正日”,这天,由新郎带鼓乐仪仗亲自到女家迎亲。


结婚的新娘子上花轿有一个习俗,要从县城里的玉带桥、多智桥、状元桥经过,一对大红双喜灯笼前面引路,鼓乐仪仗队随后,大红花轿前一个童男子手捧火焰菩萨(又称恭贺老爷)护佐,上桥下桥均鞭炮齐鸣,一是敬神驱邪,二是祈福平安,三是祈求早生贵子。


结婚花轿转桥后至新郎家落轿,新郎新娘登堂祭祖,拜见翁姑长辈,然后夫妻互拜由伴娘和“保奶奶”掌灯送入洞房。



晚间亲友欢宴,发喜糖,亲友平辈“闹洞房”,闹洞房时间不许超过夜间十二点钟。


新婚第二天拜家神、祖先,拜翁姑和长辈,俗称“分朝”。女家给女儿备礼仪食物,名“点朝”。婚后三天新郎新娘“回门”。择日宴请新娘父母或亲属,称为“会亲”。



婚后生子,煮鸡蛋用洋红染成红蛋, 到娘家“报喜”。或三朝, 或七朝、或九朝设宴, 邀亲友庆贺,并送红蛋。小孩满月之喜,家长抱着小孩,小孩身旁放一洗锅帚子,以至避邪。


满月的小孩子也要从县城里的玉带桥、多智桥、状元桥经过,祈求五子登科。



人在小时候是没有乡愁的,所有的那些习俗、往事,几十年后依旧在脑子里记着,记着记着便成了乡愁,浓浓的乡愁,记忆深处永远也抹不去的乡愁。


特别提示:

本公众号作品部分文字、图片来自网络,旨在传播艺术

作品中加引号文字是引用的读书笔记及相关阅读摘录

作品中的文字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本平台转载、网摘、分享并不对该内容负责

作品中涉及人和事纯属虚构,请勿对号入座

作品如有类同或侵权,请原创作者联系我,我会立即删除


免责声明

本微信公众号对所有原创、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发布的文章、图片等版权归作者享有。部分转载作品、图片如有作者来源标记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原创作者友情提醒并联系我删除。另文中部分资料、句段、图片来自史料记载、相关阅读和网络,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为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未能及时与原创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烦请联系告知,我会立即处理,谢谢! 




头条号
泽文梦笔
介绍
范敬贵:笔名:泽文,大学学历,经济师,高级营销师,中共党员,现任宝应县作家协会执行主席、宝应微型小说学会主席、书僮文化党支部书记、《宝应作家》编审、《宝应作家之窗》主编、泽文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 系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微型小说学会会员、中国寓言文学研究会闪小说专业委员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
推荐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