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本站!
好店入驻
微信扫一扫打开
入驻好店
发布信息
微信扫一扫打开
发布信息
宝应头条  >  宝应文学  >  【宝应记忆】难忘的“茶炉子”
【宝应记忆】难忘的“茶炉子”
2022年07月26日 10:03   浏览:5122   来源:李映华

          难忘的“茶炉子”


                华连水


“茶炉子”对现在年轻人来说,是个恍如隔世的陌生名词。

想当年,宝应城区的老街上,起码有20多家。分布在街头巷尾,数目超过当时的杂货店。为什么?因为它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从前,家家都是锅灶、炭炉子煮饭烧开水。吃茶、洗脸、刷牙、洗脚、洗澡、洗衣裳…都离不开热水。小小的炉子要烧大量的水,真为难它了。而早晚去茶炉子冲开水,一分一瓶,掐指算帐,倒是真的划算又省事。


街上人家都喜欢拎个水瓶到“茶炉子”冲水。铁桥囗通海桥的西桥头有一户祖传多代的老人,今年83高寿的姜克俊老爷爷。姜克俊,宝应人,他向我们打开了多年尘封的古城宝应"茶炉子″的记忆。




上世纪6、70年代,茶炉子遍及宝应城内。从南门到北门,西门到东门的大街小巷。叶挺路(老县政府)东侧有门朝东菊家"茶炉子、中大街鱼市囗姚家"茶炉子″、原大众电影院东侧门朝南王家"茶炉子″、五条街门朝西刁家"茶炉子″、北门外大街门朝西楚家"茶炉子″、北门外大街门朝西周家"茶炉子″、北门外大街弯子口潘家"茶炉子、铁桥囗通海桥.东桥头汪家"茶炉子″、北门外大街.城门口门朝西孙家"茶炉子″等等。


那是每家每户天天都要光顾的地方。那个年代,煤炭计划供应。百姓大多用煤球炉做菜做饭,为一两瓶开水烧煤不划算,就去茶炉子打开水。茶炉子春节前最为繁忙,居民杀鸡宰鸭拔毛、洗衣烫被等都需要热水,人们拎着水瓶或盆桶来往于街巷、络绎不绝,成为一道流动不息的风景线。




茶炉子沿街巷而建的是有四个铸铁锅的炉灶。燃料在四个锅中间燃烧,每天消耗大量的柴火,燃烧后的烟尘顺着烟道横向向屋里延伸,然后转弯向上穿过屋顶排出。向后延伸部分装一口甑子锅,甑子锅是铁锅上接一圈木桶壁,用油石灰嵌缝,使它不漏水,贮水量也大大地增加,上面用两个半圆形木盖盖好,用于冷水吸收余热预热。炉灶沿街一边是一块石板,上面用以摆放水瓶,下面有一个通往炉膛底部的斜坡,这是出炉灰的通道。


老远望去这一黑洞洞的方形空间,宛若猛兽的大嘴。为了排烟通风沿着外墙做一个直通屋顶的烟囱,像根竖着的老虎尾巴。有诗为证:


    灶开双眼兽形成,

    为此争传‘老虎’名。

    巷口街头炉遍设,

    卖茶卖水闹声盈。


于是茶炉子在坊间便有了一个威武的名字——老虎灶。老板站在炉灶旁边不时往进料口添加燃料,一边舀开水灌入顾客的水瓶。




冬天,热水的使用量加大,因潮湿寒冷人们要使用热水灌汤壶、热水袋、盐水瓶取暖。热水瓶的热水不够用,只能到茶炉子打水。北门外大街.城门口有家.孙四妈妈"茶炉子″。茶炉子门面很窄,只有一米多宽,烧的煤炭,旁边的煤炭堆得满满的。


开水是一分钱一瓶,或者五分钱六瓶。因附近菜场,店铺、居民多,因此生意很好。居民一般都是买了水筹后再打水的,便宜划算。烧水的老师傅给炉膛加满了煤炭后,用一根长铁条往里一挑,火焰腾起,呼呼有声,不几分钟水就开了。


那时家里来了客人或办事来不及烧水泡茶,不是问隔壁邻居借水,就是到附近茶炉打水。那时用的都是竹壳热水瓶,每当我提着装满开水的热水瓶一路往家走时,总是小心翼翼,生怕打碎烫着。




北门外大街城门口孙四妈妈"茶炉子″,老夫妻经营的连家店,子女也时常帮忙,生意非常红火。不仅周围居民来打水,条件有限宝应糕点厂、宝应鞋帽厂、官巷、北大街、北门外大街附近、井巷口、东灯笼巷、西灯笼巷、磨子口、北门外大街,城门口菜场等,不烧炉子也来打开水。


有时,一些挑担买菜的农民卖完自留地种的新鲜蔬菜后,便去城门口的老茶社喝早茶,外地的游客也经常来品尝老茶社的茶。他们是喝古城早茶的常客,歇脚后顺便了解宝应城里的新鲜事,回到乡村里可以唠叨一星期,内容不重复。


扬州人“早上皮包水,晚上水包皮”。中国的老茶馆由来已久,据记载两晋时已有了老茶馆。自古以来,品茗场所有多种称谓,老茶馆的称呼多见于长江流域;两广多称为茶楼;京津多称为茶亭。


此外,还有茶肆、茶坊、茶寮、茶社、茶室、茶屋等称谓。老茶馆俱有固定的场所,人们在这里品茶、休闲。随着城市的变迁,大街小巷和居民社区里,装修考究的茶楼到处可见,而人们记忆中的老茶馆已很难找到了。




当年城门口孙家茶炉子除一条容人进出的走道,隔开烧火的炉灶和一排贮水的、半截埋在土中的大水缸。炉台高出地面两尺许,前半段青石板的平台摆满了顾客的水瓶及盛开水的水吊子、铅桶, 忙时还要排队呢。门前总是湿漉漉的一片,后半段是四个排成正方形的铸铁大汤罐,杉木圆盖;正当中有一个看火洞口,用铁盖子盖严防止烟火蹿出来——开水里有烟火味乃茶炉之大忌。


茶炉子虽是老夫妻连家店的小本生意,也不是人人都做得了的,茶炉子的主人虽被街坊邻居叫做“老板”“老板奶奶”。其实也就是叫个热闹而已。这一营生很辛苦,冬晨大家还在睡梦中时便要起身着火,早晨打开水的人最多,最集中,也最急,有时遇到煤炭质次,水迟迟不开,主人一边拼命加煤,一边还要打招呼;夏天气温再高也不能稍有懈怠,半锅开水舀下来,衣服就能拧出汗水。每天往复从汤罐舀开水给顾客,后面锅膛添煤加柴,前面风门要勾灰,数筹子、收钱、找零都不能大意。


老茶炉子改进了,用不着挑水了。后来,不知道什么时候,茶炉子悄悄从街巷口消失,没人去考证。自从家家有了液化气、电炒锅、电饭锅…后来又有了热得快、火烧锌、电水壶,人们渐渐淡忘了曾经陪伴过自己的“茶炉子”。




多少老行当,在我们迎接新事物的喜悦中,悄悄退出了历史的舞台。茶炉子、锅灶、马桶…这些曾经是宝应人生活的标志,到八、九十年代,老街已基本难觅踪迹,茶炉子的温暖,也逐渐走入了宝应人的岁月记忆。



头条号
李映华
介绍
李映华,安宜高中退休教师,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
推荐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