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本站!
好店入驻
微信扫一扫打开
入驻好店
发布信息
微信扫一扫打开
发布信息
宝应头条  >  其他资讯  >  目知眼见的宝应寺庙
目知眼见的宝应寺庙
2022年09月26日 15:26   浏览:3600   来源:泽文梦笔

泽文梦笔第1209


 



宝应庵观寺院多,信佛者也多。每逢传统节日或者佛教中殊胜之日,重大佛事,焚香不断。宝应县城焚香的寺庙有:宁国寺,始建于唐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由无尘和尚开山,原址在县城叶挺路东首,名为宁国教寺,后易名宁国禅寺,迄今1368年。历代僧、官多加修建。据史料记载,宁国寺规模宏大,大雄宝殿匾额为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所书。寺藏明万历铜钟,前后共6处,殿堂楼阁数百间,有“跑马关山门”之说。寺后有千佛楼,主供释迦,楼内每根梁柱上雕刻的多尊佛像,形态各异,组成千佛绕毗卢的场面。清道光六年(1826年),大雄宝殿毁于大火,近百年来屡遭天灾人祸,古寺濒临灭迹。1993年3月,宝应县人民政府决定在原城隍庙、万寿庵旧址上重建宁国寺。建设规划范围,北起县城东门大街,南至新建巷,西起张仙庙桥,东至安宜南路,面积约40000平方米。其布局分为三区一带,即:中部为寺院建筑中轴线及参观游览区,东部为天王殿、钟楼、东配殿及外围仿古建筑群,西部为鼓楼、宝塔、戒坛、讲经堂、西配殿、斋堂及生活区。至2005年,已新建天王殿、藏经楼、东部仿古建筑群及大雄宝殿、玉佛殿、罗汉堂。天王殿西侧门额“海会云集”为台湾弥勒内院住持兼常州天宁寺住持宽裕法师所题。大雄宝殿匾额由原全国政协副主席、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题写。

圆通禅寺,位于水门桥西侧。据史料记载:“圆通禅寺,民国初年,泰山殿藏经楼遭火焚毁,其后房屋失修毁圯甚多。僧人筱修将部分房屋修理,又将泰山殿改称为圆通禅寺。抗日战争时期日寇侵占宝应时,禅寺被伪军强占为军营,破坏更为严重。至解放前夕整个禅寺已残破不堪,仅剩大雄宝殿,1956年将其拆毁。”1982年落实党的宗教政策,经多方支持,由主持僧明波在原明志佛堂(明志佛堂系民国初年由一位佛教信徒吴三老太所建,其目的是为自己及周围信男善女吃斋念佛有个安静的场所)筹款重建。1990年,经扬州市人民政府批准,正式定名为圆通禅寺。圆通禅寺坐北朝南,占地面积近2000平方米。三进殿堂,前小后大,布局严谨。南北依次建有山门、弥勒菩萨殿、阿弥陀佛殿、大雄宝殿和藏经殿;东西两侧则有玉佛殿、观音菩萨殿、地藏菩萨殿、客堂等。藏经楼,藏有日本版《大正藏》十箧一百部,为寺院‘镇寺之宝’。此藏经系台湾弥勒内院宽裕法师所赠,是宝应佛教界近代第一部藏经。”圆通禅寺牌楼型山门八字墙,漏空脊,层次分明,大门上方“圆通禅寺”四个大字饱满通灵,这是原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生前题写。经历了多次的历史的洗礼和岁月的磨砺之后的圆通禅寺,仍然佛光普照,大放异彩。

原宝应城北泰山殿是我县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古典建筑群,建于嘉靖40年(1561),据说乾隆为它题写了“天下第一名山”的匾额,于是名声大噪。“香火之盛为东南冠”。自明嘉靖年间开始,泰山殿就有了迎春庙会,时间从除夕抢烧头炉香,一直要热闹到二月二。每天都有四乡八镇来的表演队伍,敲锣打鼓,打着各种绣花旌旗和华盖,抬着供有碧霞元君神像的阁亭,表演着各种文娱,象潮水般涌向泰山殿进香,所以又称“香会”。队伍逢桥报桥,遇庙告庙,人山人海,热闹非凡。

  




宝应县东如来寺位于县城安宜镇三里村元良组。当地俗称东来庵。清珠师傅介绍:“东来庵始建于清末年间,重建于八十年代后期。现建有大雄宝殿 药师殿 地藏殿 弥陀殿 观音殿 弥勒殿。铜钟一座以及僧寮几间。约占地1000平方米。据已经隐退的老主持晓慧法师口述,寺庙原来是由其师公荣庆老和尚四方化缘而得以重新修缮而成的,荣庆老和尚是个奇人。个子不足一米,却有十大弟子,绪志 绪义 绪云 绪春等。个个本领了得。绪志曾在常州天宁寺 无锡祥符寺等名山大刹常住。当时的东来庵建筑颇具规模,有一庵五天井之说。大小建筑二 三十间。庵门口有池塘 祭台 两颗笔直的松木 ,喻意作砚池 书桌 毛笔。是个风水宝地。一时曾香火旺盛。香客络绎不绝。到了晓慧法师的师父 师伯们当家时,寺庙经历了战火的洗劫,所剩庙产已无己了。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开凿了一条宝曹河河道,又将原本的庙产占用了大半。只剩一间西偏殿和一颗冬青树了。改革开放后,宗教政策落实,宗教活动自由 开放,在党和政府关心下,以及现任主持觉纯方丈及四众弟子的不懈努力之下,东来庵得以重建。并更名为东如来寺。如今國运昌隆 国泰民安 佛日增辉。


宝应莲池庵,明天启七年(1628年),宝应人于孔建。据《宝应名胜纪略》云:“宾曦门二里许,少屋多圃,蔬香扑鼻,桔槔灌水之声相接,直达庵前池塘。池种藕,春则田田绿叶,夏则亭亭红蕖,秋则离离碧莲,致足乐也。内则僧寮十余间,高朗雅洁,竹梧疏密相错。贫土无幽栖者,多借榻其中,咿唔之声时杂钟鼓。庵后皆旷地,园丁植草花为业,所入市面售者不一其类,唯菊为最繁。秋深野步,望若铺锦。”因庵前池塘种莲藕,故得名莲池庵。后人又在庵周围居住,村庄以庵定名。遗址在原县阀门厂内。

1984年,我时任阀门厂厂长,那时莲池庵上庙还在,但已破败不堪,下庙被前任厂长规划办公室已拆除。记忆中,1989年宝应佛教协会要化3000元买莲池庵,意向重建,后因种种原因未果。1992年城市规划准备拆除莲池庵,我未同意,我认为寺庙不能随便拆,寺庙是佛教建筑之一,其次,由古至今流传到现在的很多说法,都验证了寺庙不能随意拆除,否则会引来祸害,造成不可想象的后果,因此莲池庵上庙一直保留着。后来,在2000年企业改制,工人买断工龄下岗,阀门厂厂房土地由开发商建成苏中花园小区,拆除了莲池庵。

宝应静修庵,始建于清代,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僧慧明曾重修。位于县城城隅园巷6号,是佛家弟子尼姑(是指归入佛门,受持具足戒的女子)修行的寺院。外观静修庵,长宽约50X25米1000余平米。既无雄伟楼宇,又无雕樑画栋,更无山门牌坊,极似一朱门大户民宅。

庵内两进两厢。此庵为目前全县唯一比丘尼静修之所。建国后,“文化大革命”中曾被县鞋帽厂占用多年。1980年后宗教政策落实,归还佛教,由比丘尼无上住持法务,渐加修缮,恢复活动。庵内大殿东西两山墙上,嵌有本县唯一康熙年间石刻《金刚经》,经磨历劫,保存至今,尚属完好。 

宝应人都会自豪地讲,宝应是块风水宝地,香火盛旺。每遇不测之风云,总能避其禍而安然。史料记载:“宝应在唐肃宗年间,尼家祖师真如,偶得八宝灵物,呈献皇上。因其瑞应,时年平安史之乱,国泰民安。遂改国号为宝应元年。钦赐安宜县为国之罕见宝应县。

据1934年的《寶應歷代縣誌類編》记述,全县(含金湖,时称黎城)有佛道教场所407处。有档案馆资料显示,1947年宝应寺庙多达426座。1957年的一份调查表,全县佛道教场所仍有408座,仅县城就有108所。  

特别提示:

本公众号作品部分文字、图片来自网络,旨在传播艺术

作品中加引号文字是引用的读书笔记及相关阅读摘录

作品中的文字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本平台转载、网摘、分享并不对该内容负责

作品中涉及人和事纯属虚构,请勿对号入座

作品如有雷或侵权,请原创作者联系我,我会立即删除

免责声明

本微信公众号对所有原创、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发布的文章、图片等版权归作者享有。部分转载作品、图片如有作者来源标记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原创作者友情提醒并联系我删除。另文中部分资料、句段、图片来自史料记载、相关阅读和网络,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为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未能及时与原创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烦请联系告知,我会立即处理,谢谢! 



头条号
泽文梦笔
介绍
范敬贵:笔名:泽文,大学学历,经济师,高级营销师,中共党员,现任宝应县作家协会执行主席、宝应微型小说学会主席、书僮文化党支部书记、《宝应作家》编审、《宝应作家之窗》主编、泽文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 系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微型小说学会会员、中国寓言文学研究会闪小说专业委员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
推荐头条